|
广东合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丨弘章资本翁怡诺 | 连锁品牌的成长路径在近日网易新闻河南频道与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网易河南公开课】中,弘章资本创始合伙人翁怡诺先生作为受邀人,结合十多年在消费领域的投资案例、围绕零售连锁业态的方方面面、深度分享了1个小时的行业干货,本文截取精华部分与广大零售同仁共享。
01 大家好,很高兴这次在网易直播平台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连锁企业的发展。 我们看过很多创业者的商业计划书,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大部分创业者都会以为自己在做一个特别大的事情,往往会高估自己所在市场的总容量。但其实,市场真实情况比大家想的要小。 我们曾在6年前调研过一家生产果汁的企业,如果当时查研究报告的话,报告里会告诉你果汁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但是具体到果汁连锁这个业态,就没有相关数据可供参考了。我们把当时大众点评上的数据做了一个统计,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市场的容量可能只有20来个亿,比研报里要小很多。 02 往往高频的生意对应比较低的毛利率,低频生意则由高毛利来补偿。我们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会先比较这门生意是基础的还是流行的。 从投资的维度来看,规模越大的生意,往往比较基础,比如生鲜类零售连锁,虽然毛利率很低,但是消费者每天都需要购买,会产生大量的复购,所以这是一个天然的流量入口型生意。 至于流行性的生意,我们投资的时候会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流行业态的周期是什么样子?任何一门生意都有周期特征。当一家连锁企业处于某一段红利期之内,会成长非常快,但是当达到了某种规模,企业就会碰到瓶颈,在接下来如果又触发了某一个优势的红利,就会又进入快速成长。这样的成长路径,往往呈现出阶梯的形状。 当企业处于阶段性天花板的时候,如何突破这个天花板成了首要问题。不同企业家往往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但种种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业绩迎来一个爆发点,即成长的拐点。 03 要找到自己企业成长的拐点,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企业会碰到天花板,关于这个天花板,我们业内称之为,规模不经济阶段。 规模不经济,即我的收入虽然还在增长,但同时各项成本的支出却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导致现金流亏损。这实际上就是连锁企业所经历的最痛苦的黑洞时期。 当连锁企业在规模还小的时候,单店盈利模型的往往是不错的,但是当开始新店谋求快速复制的时候,后台体系、供应链没有跟上,开了一批低效率的店,导致规模不经济。除此外,这期间组织成本也会快速上升,比如我要开50家店,就需要储备更多的店长,需要投资、打磨IT数据体系,这些投资也会把企业拉到规模不经济的泥潭。 这些情况基本是无法避免的。 04 第一种是进攻型的做法:不顾眼前的亏损,用现金流接着干,一直熬到下一个规模经济的时期。这要求连锁企业的资金比较充足。 第二种是撤退型的做法:关店、回到上一个规模经济的时期。 抉择的关键点在于要以现金流为依据。在我们以往接触到的连锁企业家里,很多人在这里犯错,大部分的情况是,当他没有更多的资金硬抗的时候,选择了进攻。 在应该做撤退决策的时候,必须要非常坚决,只要稍微一拖,企业很容易回天乏力。 05 很多零售连锁企业都遵循一个核心成长路径——“假设-验证”,这也是日本7-11创始人铃木敏文曾提出的经营哲学。 大部分生意,都处于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实际上连锁的单店模型,很难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模型,大部分都处于不断的打磨、不断迭代、不断更新的过程。当经历过2.0、3.0版本的迭代之后,实际上很多要素与最初设计的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连锁企业最终得以穿越周期、突破瓶颈,往往依靠的就是这些迭代出来的关键性要素。 这段时期公司在财务上的表现,就是经营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的匹配问题。如果是本身是赚钱的生意,可以用赚到的钱,即经营性现金流去渡过规模不经济时期。还有一种可能是,用融资性现金流度过。比如瑞幸咖啡,它虽然无法获得正向的经营性现金流,但是好在有很强的融资性现金流支撑,用非常短的时间跑出了非常庞大的运营体系。 06 不同的连锁业态,出现阶段性天花板的时期是不一样的。这里以餐饮行业为例: 第一阶段,一般出现在十家店左右的规模时,这个时候往往是产品驱动的; 第二阶段,一般出现在五十家店左右时,因为到了这个规模,对供应链体系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已经进入到品牌效应的阶段。 第三阶段,在100-150家店左右,因为进入到这个规模,意味着企业要具备跨区域经营的能力。 出现这三阶段特征的背后原因,一个是能力的不匹配的,一个是业态本身的不稳定性特质。 相比于餐饮业,便利店的业态要小一些,这三个阶段一般对应出现在20-30家、100家左右、300-400家店时。 07 在研究出成长拐点的三阶段模型之后,我们也发现了“连锁企业的三个俱乐部”,背后对应的是企业三种不同的能力。 第一个是单品爆款俱乐部。往往创始人就是产品经理,他非常有创意,具备打造网红爆品的能力。但这时还只是单店运营,谈不上组织,管理比较粗放。 第二个是运营体系俱乐部。一般拥有50家店左右,员工好几百。创业者已经具备企业家的雏形,具备了组织运营的能力,要从做产品过渡到做企业、从单品爆款进化到效率优先。 在体系俱乐部里,50家店意味着大约3亿元的销售规模。很多优秀的品牌已经在一个城市、区域内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大多数餐饮企业都在这个规模进行竞争。 第三个是品牌俱乐部。从50家店到150家店的过程,这是真正的有胸怀的企业家才能做到的。要解决的不仅是组织的问题,更多是企业战略、愿景、价值观的问题,涉及数据化运营、精细化运营等更多新的挑战。企业到这个时候已经形成品牌,一般收入达到10个亿以上。 这三个阶段背后运营和体系建设都是非常不一样的。三个俱乐部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能力,大部分看得到的企业走到第二阶段,就很难再往上提升了。因为面临实现跨区域、品牌化的难题,能走到第三俱乐部的企业凤毛麟角。 以上是我们总结的传统连锁企业的成长路径,对于现在一个新品牌的创建,我们的观点是:这三件事要同时做!做单品的时候要想着体系,做体系的时候不忘品牌。这对创业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8 其实每个业态演化的起点,一开始都是直营。但自己管理的体系是有边界的,加盟本质上是把业务委托分包出去、让别人去帮自己做。 对于直营的连锁企业来说,店长门店是灵魂,这就涉及到如何去激励的问题。当店属于店长的时候,可以激发出店长的最大积极性。这种模式,即是加盟。 09 当连锁企业快速扩张时,实现全国布局,往往依靠的是加盟模式。有些天花板,是直营突破不了的。要往下走,就不得不走到加盟化。 开放加盟时,要反思哪些是你真正的核心壁垒,是这些壁垒让你可以牢牢控制住加盟商的。要么是给B端提供极大的方便,要么是给B端提供物料。 比如我们投资的钱大妈,中间也出现了个别加盟商的恶性竞争,人家就在店门口又做了一个新品牌跟你竞争,但最后会发现,那些竞争者都倒了,只剩下钱大妈越做越大,这是为什么?因为它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供应链的快速升级和规模效应,这就是非常强大的壁垒。 本质上S2B2C品牌方赚的是供应链的钱!你的供应链到底有多特殊,供应链的壁垒都多高?特别容易被突破的,你的优势就很难长期维持。 再比如华莱士,就是利用巨大的规模,解决了对上游的议价能力,从而产生了原材料上的核心壁垒。 10 一个零售连锁企业,一般可以拆解成两个公司。一个是门店公司,在场景端赚钱,第二是供应链公司,组织供应端的产品制造和配送。对于供应链公司来说,是服务不过来的为数众多的C端用户隐藏的。而只有更好地去赋能小B,让B端再去服务C端用户,才能达到最优的效率。 S2B2C模式是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老师的一个重要的理论。S即供应链supply,S2B可以理解为:如何带动众多的小B完成一个目标。 便利店体系其实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一本”指守住一个本源,可以是一个单店模型或一个好产品;“万利”指让一万个加盟商一起赚钱。实际上S2B2C模式就是赋能给小B加盟商,自己(S)成为B的供应链。 所以在我们在一开始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就考虑好到底赚的什么钱。是赚门店服务的钱?还是赚供应链的钱?还是赚品牌的钱?不同的业务类型,会促成不同的管理行为。 在美国就有这样的连锁企业,把自己缩小到只是一个品牌商,只赚取一点点品牌使用费。比如冰雪皇后DQ,只是一个品牌LOGO收取品牌费用,这是轻到极致的模型。 11 B端在S2B2C模式上是最重要的一环,连锁企业越了解B端需求,和他形成稳定关系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我们在设计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要构建一个B端加盟商画像。 B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打算靠辛苦工作来提升生活的。他们一般原先就是工薪阶层,月薪三五千,加盟开店每个月能赚个上万收入就很满意了。 另外一种是有钱的加盟商,早期可能就做过品牌代理商,具备很强的资金实力和商场资源,他们加盟品牌就是想获得投资收益,不想从事体力劳动。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加盟类型,即委托加盟模型,比如海澜之家、名创优品就是这种模式。一切经营由品牌方强管控的,加盟商只管财务投资,进行资本收益,他们的心理预期对标的是整个社会的平均预期收益率。 单店投入的资金层级决定了潜在B端客群的大小。了解B端的画像,对于搭建整个加盟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12 S2B2C和传统连锁的最大不同,是要求连锁企业具备非常清晰的信息流反馈机制。C端数据反馈到B端、B端再对品牌方进行精准快速反馈,实现全程的在线化、实时化、数据化。具体展现出来的是,连锁企业信息化的能力。 这就对小B端的数据收集、监控要求非常高,而不简简单单只是做个加盟商卖点货而已。这是今天的S2B2C和过去连锁最大的不同。 有了数据系统支持后,连锁企业要关注下一个问题, C端用户如何沉淀? 最近两年可以看到新品牌们都在用门店场景端构建私域流量。瑞幸咖啡在这事上做的不错。顾客在门店消费咖啡后,关注了公众号、下载了APP,成为他们的数字资产。有了这些用户资产,瑞幸以后可以通过私域流量来运营他,激发他,从而实现二次复购。 这个理念也是S2B2C和过去传统零售连锁企业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13 从长期来看,在这个电商平台流量费用越发高企的年代,连锁企业都需要构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形成低成本的流量。如何把公域流量沉淀到自己的流量池,成了一个要紧的话题。 我们认为企业微信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因为和个人微信具有打通的功能。企业微信可以做直播、做消费者标签,形成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所以,把企业微信用作承接门店端导入用户的入口,做好消费者画像后,再用互动的方式促进复购,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最后有一个新话题,当两家或以上的私有企业,如何利用数字工具做公有的流量池? 就是说是把企业各自的数字资产用私域流量工具打通。比如日本茑屋书店推出的T-card,实际上就是用一种积分的方式,打通了多个零售商的会员体系,从而产生了流量的交换价值。 翁怡诺:一种商业模式之所以能成立,一定是因为有它的品牌积淀在那里的。比如DQ,只是一个品牌LOGO形象,这种模式从赚钱角度来说是不错的,但太多东西外包了,核心竞争能力在下降,这就涉及到了品牌保护的问题。 |